高爾夫球為什么表面都是坑?
高爾夫球出現凹凸的表面其實自然選擇的結果,最早記載的高爾夫球是羽毛制球。這種球的外皮是由幾片真皮(馬皮或牛皮)縫合而成的。在制作時,將濕羽毛經過蒸煮后填塞進半球內,再將兩個半球縫接??p合后,球皮會干縮,球體略變??;只有經過精工巧匠之手縫合才會達到較好的形狀,外表是光滑的。

1848年,古塔膠球(Gutta percha)出現了,這種球經過多次擊打后,外表出現了很多劃痕或者斑點,人們慢慢發(fā)現這種表面有劃痕或凹凸不平的小凸起或者小坑比新球的距離要遠一些。

1900年前后,哈斯克爾球取代硬橡膠
古塔膠球(Gutty)。這種新球的優(yōu)點非常突出,比以前的球可以多飛20米遠,而且容易控制。對于哈斯克爾球,人們一直進行各種試驗以期加以改進。于是,更新的球以球表面凹痕(Dimples)代替小突起和小坑,不僅可以保持同樣良好效果的空氣動力學特性,而且可以把球打得更精準。

后來空氣動力學專家發(fā)現這些高爾夫球上的斑痕起到了湍流發(fā)生器的作用(汽車和各類航空器上都有應用)。在后來的發(fā)展中,高爾夫球就加入凹凸不平的痕跡,這些凹凸不平的痕跡的直接作用是向圓球繞流中引入擾動,使其失穩(wěn),從而轉捩成湍流,湍流的一個特征是存在無規(guī)則的速度脈動
,橫向上達到動量交換的效果。

這個湍流發(fā)生器原理就是引入擾動,誘發(fā)繞流轉捩,借助橫向動量補充,使得邊界層分離點后移,減小壓差阻力,這將球后方的層流邊界層變成了湍流邊界層,從而降低總阻力,同等條件下可以飛得更遠。
掃描二維碼推送至手機訪問。
版權聲明:本文由財神資訊-領先的體育資訊互動媒體轉載發(fā)布,如需刪除請聯系。